很多人認為洗牙只是清潔牙齒、預防牙齦炎和牙周病的一種方式。然而,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,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密切相關,尤其是定期洗牙,不僅有助于維護牙齒和牙齦的健康,還可能對心血管系統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。
今天珠海六和口腔醫院就來聊聊:洗牙真的能降低心臟病風險嗎?背后的科學依據又是什么?
一、洗牙的作用不只是“清潔”
洗牙(也叫潔治),是通過超聲波或手動器械清除牙齒表面和牙齦下的牙結石、菌斑以及色素沉積的過程。它的主要目的包括:
預防和治療牙齦炎、牙周炎;
減少口臭;
延緩牙槽骨吸收;
保持長期牙齒穩固。
但這些僅僅是局部效果。真正讓人驚訝的是——口腔內的炎癥如果得不到控制,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全身性疾病,其中就包括心臟病。
二、牙周炎與心臟病之間的“隱秘聯系”
多項醫學研究表明,患有中重度牙周炎的人群,其患心臟病的風險比牙周健康者高出 20%~50%。
這是為什么呢?
1. 細菌進入血液循環
牙周炎患者的牙齦經常出血,這為口腔中的致病菌(如牙齦卟啉單胞菌)打開了通往血液的大門。一旦進入循環系統,這些細菌可以誘發血管炎癥,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。
2. 引發全身性炎癥反應
牙周感染會釋放多種炎癥因子(如C反應蛋白、白細胞介素等),這些物質在體內廣泛傳播,可能加重心肌負擔,影響血管內皮功能,進而增加心梗、腦卒中等疾病的發生率。
3. 影響血糖和代謝健康
牙周炎還會干擾胰島素敏感性,增加糖尿病發生的風險,而糖尿病又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。
三、洗牙如何間接降低心臟病風險?
既然牙周炎與心臟病存在關聯,那么控制牙周炎就是降低全身炎癥水平的關鍵步驟之一。
洗牙作為牙周病防治的基礎手段,具有以下潛在的心臟保護作用:
? 清除牙結石和致病菌,減少牙齦炎癥;
? 抑制細菌入血,降低血管損傷風險;
? 改善口腔環境,減輕全身慢性炎癥負擔;
? 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,輔助心血管健康管理。
一些臨床研究發現,接受系統性牙周治療(包括洗牙、刮治等)后,患者體內的炎癥標志物如C反應蛋白(CRP)水平明顯下降,血壓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。
四、哪些人群更應重視洗牙?
雖然每個人都應該重視口腔健康,但以下幾類人群尤其建議定期洗牙,以預防心臟及其他系統性疾病:
高血壓、冠心病、糖尿病患者:控制口腔炎癥有助于整體慢病管理;
吸煙者:吸煙會加劇牙周病,同時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;
中老年人:隨著年齡增長,牙周組織退化,更容易積累牙結石;
有牙齦出血、口臭等癥狀者:可能是牙周炎早期信號;
長期服用抗凝藥物者:牙周炎癥可能導致出血不易控制。
五、洗牙多久做一次最合適?
根據中華口腔醫學會推薦:
普通成年人建議每 6~12個月 洗牙一次;
牙周炎高風險人群(如吸煙者、糖尿病患者)可縮短至 3~6個月;
已確診牙周炎的患者需配合醫生進行系統的牙周治療和維護。
六、洗牙安全嗎?會不會傷牙?
很多人擔心洗牙會損傷牙釉質或導致牙齒松動,其實這種擔憂大可不必。
現代洗牙多采用超聲波潔牙儀,震動溫和,只會清除牙結石和菌斑,并不會傷害健康的牙體組織。至于“洗完牙覺得牙齒變松”,其實是牙結石被清除后暴露出原本已經松動的牙齒結構,并非洗牙造成的。
結語:
珠海六和口腔醫院認為洗牙,不再只是“讓牙齒更干凈”的事,它是一道連接口腔與全身健康的橋梁。定期洗牙不僅能守護你的笑容,還能在無形中為你的心臟健康“加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