蛀牙,又叫齲齒,是牙齒硬組織被細菌酸蝕而形成的病變。很多人覺得“蛀牙不疼就不需要處理”,但其實如果不及時干預,蛀牙會一步步侵蝕牙齒,最終可能導致不得不拔牙的嚴重后果。
一、蛀牙的發展階段回顧
淺齲(釉質層):牙齒表面出現白堊色或黑褐色斑點,通常無明顯癥狀。
中齲(牙本質淺層):形成小洞,對冷熱甜食敏感,但刺激去除后癥狀消失。
深齲(接近牙髓):齲洞更深,冷熱刺激痛更明顯,可能出現食物嵌塞疼痛。
牙髓炎(感染牙神經):劇烈自發性疼痛,夜間加重,冷熱刺激加劇疼痛。
根尖周炎(牙根發炎):牙齒咬合疼痛,牙齦腫脹甚至流膿,可能形成瘺管。
殘冠/殘根(牙齒結構嚴重破壞):牙齒只剩下根部或少量牙體殘留,無法保留。
二、哪些情況下必須拔除蛀牙?
并不是所有蛀牙都需要拔牙,但如果發展到以下幾種情況,醫生可能會建議拔牙:
1. 蛀牙已發展為殘根或殘冠,無法修復
當蛀牙只剩下一小段牙根或牙冠破碎嚴重時,已經沒有足夠的牙體組織來支撐補牙、嵌體或牙冠修復,此時拔牙是最合理的選擇。
? 拔牙理由:失去修復價值,繼續保留易引發反復感染。
2. 合并慢性根尖周炎,反復流膿或囊腫形成
蛀牙深入牙髓后未治療,細菌進入根尖,會引起根尖周炎,導致牙齦長期流膿、腫脹,甚至在X光片上看到根尖周圍有囊腫樣改變。
? 拔牙理由:炎癥反復發作,影響鄰近牙齒和身體健康。
3. 牙齒松動嚴重,牙槽骨大量吸收
如果蛀牙長期未處理,合并牙周病,牙槽骨被吸收殆盡,牙齒極度松動,已無法穩固咬合。
? 拔牙理由:牙齒已無功能,且可能成為全身感染源。
4. 蛀牙引發頜面部感染或間隙感染
極少數情況下,蛀牙引起的感染擴散至面部軟組織,導致頜面部腫脹、張口困難、發燒等癥狀,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。
? 拔牙理由:控制感染源頭,防止病情惡化。
5. 正畸或修復需要,蛀牙影響整體治療計劃
有些蛀牙雖然尚未完全壞死,但在進行種植牙、矯正或全口修復時,因其位置不良或結構不穩定,可能被建議提前拔除。
? 拔牙理由:為了更好的整體口腔健康與美觀效果。
三、拔牙后該怎么做?
拔除蛀牙只是第一步,后續還需要考慮缺牙的修復問題:
種植牙:最接近天然牙的修復方式,適合骨量充足者;
活動義齒:價格較低,但舒適度和咀嚼效率較差;
固定橋:利用鄰牙做支撐,適合單顆缺牙患者;
四、如何避免蛀牙發展到必須拔牙的地步?
早發現早治療:定期口腔檢查(每6個月一次);
正確刷牙+使用牙線:清除牙菌斑是預防蛀牙的關鍵;
減少糖分攝入:尤其是粘性糖果和碳酸飲料;
窩溝封閉:兒童六齡齒可做窩溝封閉預防蛀牙;
氟化物防齲:使用含氟牙膏或接受專業涂氟;
結語
蛀牙不是小事,它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。一旦拖延治療,不僅增加治療難度和費用,還可能最終導致牙齒必須拔除。因此,我們要重視每一顆牙齒的健康,做到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,避免走到“非拔不可”的地步。